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篇 |
综合类 | 12篇 |
农作物 | 1篇 |
水产渔业 | 9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墨西哥湾扇贝的生殖细胞和性腺发育,为该种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湛江乌石墨西哥湾扇贝养殖群体取样,对其性腺进行制片和观察。[结果]墨西哥湾扇贝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精子的发生可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根据滤泡中生殖细胞的形态和所占比例,可将墨西哥湾扇贝生殖腺的发生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生殖期和休止期。墨西哥湾扇贝性腺的成熟期和生殖期不同步。[结论]墨西哥湾扇贝雌雄同体,性腺发育不同步。 相似文献
32.
33.
在海湾扇贝亲贝促熟培养中混养海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在海湾扇贝亲贝的促熟培育中,在池底放养海参,利用海参来摄食扇贝的粪便和残饵,改善亲贝蓄养水质。经42天混养试验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性腺指数明显提高,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换水量降低了25%-30%,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海参也增重了约30%,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有机锡化合物自本世纪0年代开始应用于海洋防污涂料,它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它的广泛使用曾给世界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了牡蛎养殖业损失、螺类性畸变(imposex)等一系列的生态灾难[1-3].近十余年来,国外关于有机锡对这些非靶海洋生物的毒性已作了不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常用的三丁基氯化锡(TBT)[4-5]。在我国,天津新港、大连湾、胶州湾以及海河河口地区也发现存在着有机锡污染,因此,我国科学家们将它作为一种典型污染物,进行了环境变化和生态效应的大量研究[6],在有机锡… 相似文献
35.
化学物质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10-3mol/L的KCl对第12和13天幼虫的变态均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对第14和16天幼虫的变态却有明显持续的诱导作用,变态率分别提高22.98%和37.5%。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和GABA的诱导作用规律基本相似,即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均为负值,而对第14天幼虫的诱导作用较显著。茶碱和咖啡因作为影响细胞内cAMP的物质,其诱导作用规律与神经递质有所不同,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6.
用RAPD方法对扇贝科中的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基因组DNA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进行分析,筛选了43个随机引物,有13个引物获得了片段长度在250~2000 bp之间且重复性良好的谱带,每个引物分别获得了4~17个大小不等的片段,共获得了170个扩增片段,其中12个引物得到特异性片段58个,可以将两种或者3种扇贝区别开来。通过Popgene 3.2分析软件包统计表明,虾夷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481;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次之,为0.2161;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距离最小,其值为0.2133。根据遗传距离指数,用MEGA3统计软件中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 相似文献
37.
38.
ELISA分析技术在华贵栉孔扇贝与墨西哥湾扇贝病毒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湛江地区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墨西哥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华贵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11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558和2.51,相比华贵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提前10-20d。1龄墨西哥湾扇贝的OD值在10、11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墨西哥湾扇贝中可能存在华贵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华贵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39.
40.
2001年3-5月,青岛海区养殖海湾扇贝发生外套膜\"糜烂病\"并导致约50%亲贝死亡,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呈胶水状.电镜检测发现病贝体内感染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本文报道了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由此所产生的细胞病理学变化.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nm,具囊膜,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发生初期溶酶体内形成板层髓样结构,随后形成块状、泡状、絮状等多形态的病毒发生基质及具有正方形花样的蛋白质晶格结构.最后,大量的病毒粒子装配形成,填充在溶酶体内.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相似文献